新聞中心
News Center(文/徐劍梅)每年3月,在號稱世界能源之都的美國休斯敦,各界精英云集劍橋能源周。這一盛會堪稱國際能源界的“達沃斯論壇”,由美國標普全球公司主辦。它既是全球能源外交和地緣政治外交的多邊舞臺,討論塑造能源格局的決定性趨勢和關鍵問題;也猶如一場能源上中下游全產業鏈創新博覽會,定義能源行業未來。
全球南方這一概念在去年幾乎成為國際輿論場上一個年度熱詞。在3月18日開幕的劍橋能源周上,它也時常被與會者掛在嘴邊。特別是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阿明·納賽爾的犀利發言,展示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在能源轉型上的立場歧異。
納賽爾強調,全球南方“在地緣政治議程中占據極其重要的位置”,而未來的全球能源轉型敘事也“將越來越多地由南方國家書寫”。南方國家人均石油消費量過低,油氣需求的增長潛力巨大。他預期全球石油需求將在今年下半年再創歷史新高,且不會很快見頂,其增長勢頭有望保持到2045年。
納賽爾列舉了一系列使能源轉型戰略“撞上鐵板”的嚴峻現實:過去20年里,用于能源轉型的全球投資超過9萬億美元,但迄今風能和太陽能總供應量在全球能源中占比不到4%,電動車總使用時間占比不到3%,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供應中占比穩定保持在80%以上。他說:“口號不是解決方案……當前的轉型戰略在大多數方面都明顯失敗。消費者需要的是既保護地球又照顧到自己錢包的能源解決方案。”
這一觀點背后,是近年能源轉型與地緣政治動蕩疊加造成的能源安全危機。地區沖突引發的油價高企與供應不穩定,以及隨之而來的通脹對民生和民眾心理都造成強烈影響,成本高昂的能源轉型與消費者的經濟負擔成為一組更加突出的矛盾。
此外,全球南方與全球北方對能源轉型的需求甚至不屬于同一個維度。全球南方的許多國家仍深陷“能源貧困”,能源轉型意味著從木柴轉向液化氣。在其優先事項清單里,經濟增長、減貧、改善健康等往往比單一減排更重要,增加化石燃料消費是提高生活水平的關鍵。而后者則在大力關注可再生能源并以減排為理由拒絕為全球南方油氣基礎設施融資。
有發言者對比分析全球北方與全球南方的人口體量與人口增長趨勢,預測今明兩年石油消費都會創造新高,全球石油需求峰值不會很快到來。另一名發言者說,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實現凈零排放的道路必須途經全球南方,這符合每個人的利益,世界需要為實現凈零排放的共同目標進行合作。
“多維能源轉型:市場、氣候、技術和地緣政治”是今年劍橋能源周的主題,也是解讀當今能源格局與能源轉型的線索。在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等給能源市場帶來劇烈動蕩之后,西方基于現實主義重新思考,對“簡單的線性全球轉型的期望已經動搖”。
標普全球公司副主席丹尼爾·耶金表示,這一主題反映了全球能源轉型的復雜性。轉型進程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以不同的方式、速度、技術等展開。即便對kaiyun體育全站 開云官方網站同一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企業與消費者來說,能源轉型的優先順序也不盡相同。
劍橋能源周網站對“多維”的解釋是:多速度、多燃料、多技術。而在會議期間的討論中,一個廣泛共識是:沒有全球通用的凈零途徑。能源轉型的多重路徑不構成非此即彼的選擇,更不是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那么簡單。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陸如泉表示,劍橋能源周進一步重視創新,美國在能源產業方面依托其綜合實力,強調供應鏈的多元化,發揮企業家精神和市場靈活性。中國擁有可與美國互補的獨特優勢,美國在能源領域和氣候變化領域不可能和中國完全“脫鉤”。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油氣進口國,新能源產品規模也全球最大,美國存在與中國進行氣候合作的現實需要,美國企業家也會就此做出自己的判斷。
今年劍橋能源周參會人數超過8000人,來自全球85個國家和地區,再創歷史新高。在4天半時間里,密集進行上千場會議,發言者超過1400位,僅創新集市關于減碳、氫能、人工核聚變等話題的新技術新思路報告就達420多場。
就能源產業發展趨勢,與會者認為社會繁榮與能源需求相輔相成。碳氫化合物系統在未來20年內無法被大規模替代,轉型的一大關鍵是如何讓它變得更干凈。而天然氣在多維能源轉型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天然氣已被視為關鍵的過渡性能源,能夠大規模替代煤炭,在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同時減少排放,這對亞洲新興經濟體尤為重要。未來電氣化及對電力的巨大需求,還將進一步提升天然氣作用。
此外,可再生能源產能將持續增加,大量可再生能源將進入市場。而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取決于人們如何從中賺到錢,又如何負擔得起。人人想要低碳、可靠、便宜的能源,但什么能源可負擔,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商業模式的創新對新能源技術應用前景非常重要。得當的政策機制能夠充分發揮市場和企業力量,從而節約數以億計美元成本,縮短十年以上的轉型時間。
在技術創新方面,碳捕獲、氫市場和核電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等都是能源周創新集市的“寵兒”。碳捕獲和儲存技術被油氣企業寄予厚望,埃克森美孚公司已對此投資超過200億美元。與會者認為深度脫碳將是資本密集型產業,會對投資成本“極其敏感”。同時單一技術難以滿足“多維”趨勢,滿足多項目標的整套技術將是優質解決方案。而數字技術和智能電網的創新將支持快速電氣化。
新能源發展需要市場政策、技術創新、市場培養和完善的基礎設施相互配合,此外可導電和儲電的金屬材料創新將會非常重要。在劍橋能源周,有初創公司展示下一代電機技術,相比現有機型,銅的用量減少90%。
在能源需求方面,受人工智能崛起的推動,電力需求可能呈指數級增長。目前美國的數據中心已消耗4%左右的電力,未來幾年內這個數字可能會增長到6%。未來全球電力需求甚至可能出現巨大缺口。而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對能源系統的影響才剛剛開始,將為全球南方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新機遇。
如何以最低碳和最可持續的方式讓人們生活得更好,在理想的豐滿與現實的骨感之間,有一段遙遠的征程,仍需上下而求索。如比爾·蓋茨在劍橋能源周一場午宴上所說,盡管能源轉型已開始顯示一些令人振奮的進展,但實現轉型的難度不容小覷,需要“一種英勇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