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中国)官方网站

開云 (中國體育) -官方網站

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GEI視野】能源評論:穩與進——2024年能源行業展望

更新時間:2024-03-02 點擊次數:

  進入2024年,全球發展仍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挑戰。我國經濟發展具備強勁的內生動力、韌性、潛力,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

  能源的穩與進,與經濟的穩與進,有著強烈的正相關關系。穩是進的基礎,體現了底氣和定力;進是穩的方向,體現了銳氣和動力。穩中求進,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以進促穩,則以進取的姿態謀發展。面對不確定性,能源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正以增強自身的確定性來予以應對,以更加安全、綠色、高效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2024年之初,我們期待,在能源領域眾多復雜的不確定性中梳理分析更多確定性,看能源行業如何更好統籌安全與發展、保供與轉型的關系,讓穩的底色更足、進的成色更濃。觀察能源行業的穩與進,有三個“動能”值得重點關注:以安全消納為支撐的新能源發展、以數智化為要素的科技創新、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目標的市場化改革。

  而從細分領域來看,作為打造新型電力系統樞紐平臺,數智化堅強電網已經擂響戰鼓,踏上建設新征程;承擔兜底保障作用的煤電,正在深化高質量發展轉型,厚植綠色底蘊;“超預期”發展的新能源,要有增量,更要有質量,需從政策、市場、規劃多角度加大消納支持力度;作為碳中和的“基荷能源”,核電需要積極安全有序發展;進入“快車道”的新型儲能,技術演進和商業化進程持續加快。

  從大的邏輯來看,作為價值實現平臺,電力市場建設需制定發展規劃,健全基礎規則,推動多層次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完善輔助服務市場機制,建立綠色電力交易機制;作為油氣基礎設施,天然氣管道、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地下儲氣庫及其附屬基礎設施,需逐步提升公平開放水平;大型能源企業多是央企國企,要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是我國2024年經濟工作九項重點工作之一。

  我國能源轉型持續深入。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正在為經濟發展提供澎湃動能,也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注入能源力量。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到203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從最新預測分析來看,這一目標或將大幅提前完成。1月30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報告預計,2024年我國新能源發電累計裝機規模將達13.1億千瓦,首次超過煤電裝機規模,其中風電5.3億千瓦、太陽能發電7.8億千瓦。

  從全球清潔能源發展格局來看,我國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家能源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潘慧敏介紹,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5.1億千瓦,其中中國的貢獻超過了50%。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報告指出,過去10年間,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歸功于中國創新、中國制造、中國工程。

  我國持續推動科技創新,促進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成果正在凸顯。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預計,“十四五”期間中國綠色投資的潛在規模將達到45萬億元,年均9萬億元,相當于2021年我國總投資規模的六分之一,成為我國穩增長、穩就業的重要組成。

  據英國專門報道氣候以及能源政策和科學的網站碳簡報(Carbon Brief)匯總的數據和評估,2023年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估計為6.3萬億元人民幣(8900億美元),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占GDP同比增長的40%左右。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認為,我國可再生能源稟賦將從本世紀初的“微不足道”,轉變為當前的“舉足輕重”,未來將進階成“擔當大任”的歷史角色。立足于可再生能源發展,能源轉型與能源安全不僅是并行不悖的,新型能源系統將把“不可能三角”變為“可能三角”。

  當然,對于我國這樣的超大規模經濟體,需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原則,處理好轉型各階段不同能源品種之間的互補、協調、替代關系,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統籌推進全國及各地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煤炭、油氣等傳統能源,應在發揮好兜底保障作用的同時,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清潔低碳發展。快速發展的新能源,則需從系統成本、全生命周期層面統籌推進。

  當風、光新能源的發電量滲透率超過15%后,電力系統的成本將達到快速增長臨界點。這需要從技術研發和市場機制方面持續發力,才能尋覓到最優路徑。

  退役風、光設備如何實現回收和循環利用同樣重要。來自中國物資再生協會風光設備循環利用專委會的數據顯示,到2025年我國將迎來第一批規模超過1.2吉瓦的退役風電機組。到2030年,我國將退役3萬多臺風電機組,形成的固體廢物將超過300萬噸,光伏組件累計退役量將達到100萬噸。

  據記者觀察,在日前公布的“國家卓越工程師”和“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名單中,能源從業者占據相當比重。

  在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2023年kaiyun體育全站 開云官方網站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能源電力領域的科技進展也相當吸睛,無論是國內的四代核電、萬米鉆探、超導材料、空間太陽能電站,還是世界范圍的核聚變、天基太陽能傳輸,都極具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潛質。

  我國能源經濟與宏觀經濟指數走勢能源基礎研究具有長周期、投入大的特點。在深入鉆研基礎前沿核心技術的同時,加快數智化融合轉型對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正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交匯點,能源科技與數字科技的相融并進已是大勢所趨。在“雙碳”目標指引下,產業創新與變革正在加速前行。

  一方面,加快數智化轉型可以助力傳統能源產業高效利用。比如,提升電力需求側響應速度和質量。另一方面,數智化轉型可以克服新能源的隨機性、波動性和間歇性,促進新能源消納,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此外,大力推進能源電力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還可以引入跨界元素,為突破能源電力“卡脖子”技術提供新可能,進而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業態。

  在鄒驥看來,電力系統包括源網荷儲多個環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建設智慧電網、實現智慧調節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通過國家的規劃、產業政策和市場機制,統籌兼顧,協調各個環節,實現全面均衡發展。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若干意見》確定了需求牽引的原則——針對電力、煤炭、油氣等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需求,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融合應用,急用先行、先易后難,分行業、分環節、分階段補齊轉型發展短板,為能源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上述文件不僅提出了到2030年能源系統各環節數字化智能化創新應用體系初步構筑等一系列目標,還提出推動多元化應用場景試點示范,包括智能電廠、新能源及儲能并網、輸電線路智能巡檢及災害監測、智能變電站、自愈配網、智能微網、氫電耦合、分布式能源智能調控、虛擬電廠、電碳數據聯動監測、智慧庫壩、智能煤礦、智能油氣田、智能管道、智能煉廠、綜合能源服務、行業大數據中心及綜合服務平臺等。

  能源企業已經開始實踐探索,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拓展。從深地深海的智能化煤炭、油氣開采,到聚合多種能源要素的綜合智慧零碳電廠,從高山深海間轉動的超感知風力發電機,到水光一體“數智化”光伏電站,從輸電線路的智能巡檢,到可實時感知車輛狀態的智慧車聯網平臺……多種能源品類的生產、運輸、配置、使用等多環節的突破中都有數智化創新成果的不斷應用。

  以數智化堅強電網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戰鼓已經擂響。在1月12日舉行的國家電網公司第四屆職工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暨2024年工作會議上,公司董事長辛保安作出加快建設新型電網、打造數智化堅強電網的系統部署——以特高壓和超高壓為骨干網架,以各級電網為有力支撐,以“大云物移智鏈”等現代信息技術為驅動,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路徑,數智賦能賦效、電力算力融合、主配協調發展、結構堅強可靠,氣候彈性強、安全韌性強、調節柔性強、保障能力強。從形態、技術、價值等多維度進行發力,充分體現了電網企業堅持系統觀念、實現多目標平衡的思路。

  產業數智化帶動的變革浪潮,會帶來新的商業形態、產業模式和組織變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員段炳德表示,產業協同發展、數據價值挖掘、核心技術能力、網絡安全保障等方面仍是我國能源行業推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短板弱項。他建議從如下幾方面著手提升能源行業數智化水平:一是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以加強調峰電源裝機為突破口,提升產業協同發展水平;二是充分發揮數據價值,建立電力大數據調配中心,著力綜合能源服務,積極探索新業態新模式;三是著力核心技術研發,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更多能源基礎設施的深度融合,夯實發展根基;四是加大創新支持,有效提升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安全保障能力。

  通過改革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實現能源價值的市場化機制,是激發行業發展澎湃動能和活力的關鍵一招。

  在頂層設計層面,多個領域的重磅文件已經出臺。2023年7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氣市場體系改革提升國家油氣安全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為中國能源行業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在電力體制改革方面,中央明確提出需要科學合理設計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路徑,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礎上,有計劃分步驟逐步降低傳統能源比重;要健全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體制機制,推動加強電力技術創新、市場機制創新、商業模式創新。

  從實踐操作層面,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油氣全國一張網,持續優化用能營商環境,全面提升能源領域市場化水平也在不斷走深走實。

  以電力市場建設為例,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是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制定的目標是:到2025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初步建立;到2030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基本建立。

  目前,電力市場化交易框架基本確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在不斷提速,山西、廣東的現貨市場已經轉入正式運行,相應的配套機制也在不斷完善。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2023年11月對外發布《關于建立煤電容量電價機制的通知》。通知明確,將現行煤電單一制電價調整為兩部制電價,自2024年1月1日起實施。

  市場機制已在資源配置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我國市場化交易電量占比從2016年的不到17%上升到2023年的超過61%。專家表示,電力市場化交易需要重點做好幾個銜接:中長期與現貨市場的銜接、電能量市場與輔助服務市場的銜接、省內或區域內市場與省間市場的銜接、綠證(電)市場與配額制及碳市場的銜接。

  2024年如何強化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據了解,制定發展規劃、健全基礎規則、推動多層次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完善輔助服務市場機制、建立綠色電力交易機制等工作,均已納入國家能源局今年計劃。

  電力商品的能量價值、容量價值、調節價值、綠色價值正在得到越來越充分全面的認可和實現。國聯證券的研究認為,2024年碳市場和綠證市場融合加速將打開綠電第二增長曲線,電改作為指揮棒將引領行業實現價值發掘,未來各類電源主體將同臺競價,價值回收方式將從過去單一制電價拆解成按不同收益模式完成,電源的綜合收益價值值得關注。

m 金年会网页版在线登录入口·(中国)官方网站金年会网页版在线登录入口·(中国)官方网站金年会网页版在线登录入口·(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