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News Center7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首次突破50%大關,提前實現了國家設定的目標;11月14日,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萬輛,是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度產量達到1000萬輛的國家;在“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強力拉動下,我國乘用車產銷11月首次突破了300萬輛……
在這一系列耀眼成績之后,中國汽車行業仍處于大變局時代,正迎來競爭發展與結構調整并重的新格局,行業重組與創新將成為2025年的主調。
面對2025年,中國汽車在存量競爭下,如何在健康的市場競爭中實現高質量“突圍”?飛行汽車、儲能等新質生產力培育如何為汽車產業找到新路徑?
在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重點提及“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等,這對汽車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意義,也為進一步刺激汽車行業消費傳遞了強信心的鮮明信號。
“2025年汽車行業的關鍵詞依然將是——沖刺。”歲末年終,多家車企CEO接受記者采訪時,觀點不約而同地一致。在眾多車企定下了來年的更高銷量目標之下,“兩新”政策的延續成為影響明年車市的重要變量。
“明年的接檔政策不僅事關乘用車銷量,也關系到汽車經銷商的生存與發展。”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會長王都表示,今年“兩新”政策將拉動乘用車全年銷量增加約160萬輛,同比增長5%~7%。另據統計,截至12月5日24時,以舊換新政策預計拉動廣州汽車市場銷售額超170億元。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則指出,2025年是車市消費和工業生產的特小年,疊加需求透支的風險,2025年車市或將承受不小的壓力。據招銀國際預測,今年以舊換新政策加碼可能導致市場透支。
“希望明年出臺的政策舉措能支持首購消費、購置新車可抵稅等,進一步刺激汽車消費活力。”崔東樹特別指出。據中信證券研報數據,我國每千人乘用車保有量僅為182.7輛,遠低于絕大部分發達國家,二、三線及以下城市居民的汽車保有量仍有極大提升空間。汽車“首購”市場蘊含巨大消費潛力。
據新華社消息,商務部消費促進司司長李剛12月20日表示,在“兩新 Kaiyun體育官方網站 開云登錄網站”政策驅動下,截至12月19日24時,全國汽車報廢更新近270萬輛,汽車置換更新超310萬輛。
“‘兩新’接續政策將繼續起到托底作用,帶動終端需求提升。”方正證券研究所分析師文姬分析指出,“兩新”政策持續性成為擴大內需的關鍵變量。據她預估,2025年乘用車批發銷量有望達到2873萬輛,其中新能源批發銷量1529萬輛,新能源滲透率約達53.2%。假設政策分別于明年3月或6月推出,測算對應2025年終端銷量分別為2344萬輛與2310萬輛,同比增速分別為3.0%與1.5%。也即,越早推出對刺激汽車消費越有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樂觀判斷稱:明年“兩新”政策帶來的效果可能會比今年更為明顯。
在2024年,有整車企業高歌猛進,也有車企離開舞臺中央。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認為,“內卷”的本質是底層產品創新遇到瓶頸。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
隨著市場競爭愈演愈烈,2025年將成為汽車行業品牌大整合的一年,企業與品牌間的并購提速,行業進入新的整合周期。崔東樹認為,“行業要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以產品的差異化優勢來擺脫‘內卷’。”
將電池作為優質投資品、探索新價值已成為行業發展、避免“內卷”的新路徑。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指出,動力電池作為一個技術密集型產業,只有聚焦價值競爭,創造“高價值”產品,才能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寧德時代將通過太陽能、風能、儲能以及電動汽車向電網送電系統(V2G技術),打造“零碳電網”。曾毓群預計,開發和管理“零碳電網”的業務收入可能比供應電動汽車電池“大十倍”。
“結合今年車市的表現來看,2025年造車新勢力們將加速洗牌。”在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看來:“智能新能源汽車的下半場競爭中,凡是存活下來的企業,都是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
以廣汽為例,廣汽傳祺目前已經擁有自研的AI智能座艙、端到端無圖智駕等技術,加上華為乾崑智駕、鴻蒙座艙等加持,2025年有望成為智駕全面突破之年。而廣汽埃安的核心新能源零部件也有突破,旗下夸克電驅2.0已量產下線kW/kg,電機轉速則攀升到30000rpm,在行業處于頭部位置。
在第一代的新勢力車企中,“活下來”的小鵬、理想、蔚來、零跑等頭部新勢力企業基本上 kaiyun體育全站 Kaiyun登錄網頁都掌握了核心技術。持續高研發投入的新勢力更有望在2025年打開“技術收費”新商業模式。在這方面,小鵬已樹立了不錯的“典范”:在與大眾的合作中,從2026年起,基于小鵬汽車最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將應用于在中國生產的大眾汽車品牌電動車型上。蔚來巨資投入的換電站模式,時機成熟后也有望進入收獲期。
中國汽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何培育?不少車企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通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及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
12月8日,廣汽集團自主研發的第二代具身智能機器人首次公開展示,十天后,廣汽全新的飛行汽車品牌——GOVY高域及首款產品AirJet發布。12月21日,長安也公布了關于飛行汽車的研究成果,此前長安在11月的廣州車展上首次宣布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的戰略研發動向。12月底,小鵬匯天“陸地航母”飛行汽車開啟預售……如今,在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這些時下最熱門的萬億“未來”賽道中,涌入了一批汽車企業,這些新技術已經成為繼新能源之后,汽車行業增長的新引擎。
“汽車行業在人工智能時代出現了一個趨勢:‘在路上’是智能汽車;‘飛上去’是飛行汽車、低空產業,‘立起來’是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智能汽車產業正在進一步發展為聚合型智能產業。”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kaiyun體育全站 Kaiyun登錄網頁張永偉表示,新質生產力正進一步助推中國汽車的高質量發展。
中汽中心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還認為,2025年加快推進全固態電池、智能底盤、自動駕駛、大數據、飛行汽車等前瞻性、引領性技術,使其對我國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優勢發揮主導作用,同時針對智能網聯汽車跨界融合特點,探索Kaiyun體育官方網站 開云登錄網站開展“人工智能+汽車”行動。
“中國汽車產業競爭的密碼,是創新鑄魂。”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看來,中國汽車高速發展40年,今天取得的輝煌,最根本的動力就是創新力。“而且這是一個高質量的增長,不僅僅是市場份額,還包括在底層關鍵技術上的國際競爭力。”
在2025年,中國汽車既要“走上去”,也要“走出去”。地平線創始人、CEO余凱指出:“在中國創新,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全球視角,在全球市場去創新,而且創新一定要有共贏的心態。”他認為,“出海”已是大勢所趨,有意爭取海外市場的中國企業應繼續練好“硬功夫”。
可見,中國車企要憑借過硬的產品質量和科技創新,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同時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才能真正贏得國際市場對中國智造的高度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