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News Center1月1日,國家能源集團迎著新一年的曙光,收獲了科技創新的又一碩果——由國家能源集團朔黃鐵路主導研發的國內首臺新型智能重載電力機車入選“2024年度央企十大國之重器”。
從全球首座風漁融合浮式平臺——“國能共享號”成功投產,到新型催化技術開啟線性α-烯烴工業化新紀元,再到光譜煤質快檢推動煤炭質量管控革命、煤基航天煤油助力長征火箭筑夢九天,國家能源集團以不斷躍升的科技創新實力,閃耀于國家乃至世界創新大舞臺。
2024年的中國與世界,能源革命與數字革命深度交融、同頻共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構全球創新版圖。作為我國中央企業的主力軍,國家能源集團緊跟時代浪潮,將科技創新視為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持續深化改革,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推動重大工程引領,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在科技創新領域不斷登攀新的Kaiyun平臺 開云體育官方入口高峰,為我國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在國家能源集團發展歷程中,始終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近三年來,集團公司召開兩次科技創新大會,每年召開科技創新工作會議,先后出臺強化創新體系、推進成果轉化、強化科技人才建設、考核評價激勵、加強培育新質生產力等一系列規章制度。
新時代新要求,國家能源集團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力承“國之大者”,樹牢“創新是企業的責任”的理念,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好國資央企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三個作用。將科技創新提升至企業戰略高度,從年初把“科技領軍”寫入戰略目標,到年中工作會提出“1331”科技創新戰略,舉全集團之力推進科技創新。
創新,成為了國家能源集團在新的征程上解決發展問題的“金鑰匙”。針對研發體系不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不足、人才支撐不夠等問題,集團堅定開啟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之路。去年11月,以打造高能級研發平臺為目標,構建了“1個研究總院+6個產業研究院+4個科技產業公司+N個企業研究中心”的科技研發體系,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隊伍實現體系化協同化。
未來布局中,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組建“1個研究總院”,主要承擔科研管理、戰略科研與管理支撐職能;依托電科院、新能源院、化工公司、朔黃鐵路、寧夏煤業等科研力量,推動建設6家產業研究院,聚焦關鍵共性核心技術攻關、行業代表性應用技術研究、產業管理創新與科研戰略研究;以科環集團、數智科技、低碳院成果轉化公司、資本控股基金公司作為“4個科技產業公司”,承載將資本“募投管退”全生命周期循環與科技創新“產研用”循環有機融合之責;鼓勵具備條件的子分公司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N個企業研究中心”,致力于生產經營中的應用型技術研究。
“通過建立協同機制,統籌安排、合理分配科創資源,能夠將集團公司一個個‘珍珠’般的科研機構串成‘項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發揮最大作用。”低碳院黨委書記、院長趙喆對體制機制改革充滿信心。
如今,科技產業公司創新打造“1235科技創新孵化器”模式,產業金融以資本為“鏈接器”,打破了產業鏈上下游、研發側與產業側,以及各產業之間的壁壘,讓播撒下的一粒粒“金種子”成為助推國家能源集團培育能源新質生產力的“法寶”。
“耐腐蝕輕量化非金屬PP托輥是去年集團‘種子基金’扶持的一個項目,目前在雁寶能源已完成3個月極寒條件運行驗證,通過產品試制后,計劃在平莊煤業推廣,形成產業規模化應用,這是我們新質生產力培育的又一落地成果。”采訪中,低碳院成果轉化中心主任李燕自豪地告訴記者。
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形成“雙輪驅動”。今天的國家能源集團日趨完備的“點火系”,正使創新引擎加大馬力全速運轉。
2024年11月30日22時25分,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伴隨著山呼海嘯般的轟鳴,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直入云霄,成功實現首飛,而助力長征十二號上天的新一代發動機主動力,正是國家能源集團研制的煤基航天煤油。
作為骨干能源央企,國家能源集團深刻認識中央企業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準確把握中央企業科技創新的地位作用、重點任務和方法路徑,緊扣國家發展重大戰略、緊跟國家重大項目、緊接國家級研發平臺,讓源頭創新緊跟國家戰略發展需求。
近年來,國家能源集團聚焦突破大規模新型煤直接液化、自主知識產權新一代煤間接液化成套關鍵技術和產業鏈延伸技術等關鍵技術,開展綠氫制儲運、氫氨耦合、風光火儲一體化運行、低碳零碳燃料摻燒、煤基新型可降解材料、新一代二氧化碳經濟捕集等技術攻關和示范應用,切實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打造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孵化更多獨角獸、瞪羚企業。
目前,國家能源集團自主研發的iDCS技術已在國內70多臺煤電機組上推廣應用,總裝機容量超4200萬千瓦,為我國電力控制系統的安全自主可控和智能化發展作出了積極探索。2024年11月28日,漳州核電1號機組首次并網成功,開始向電網送出第一度電。該核電站是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的始發地,也是我國核電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核電站的非安全級DCS應用使用的就是國能智深公司EDPF-Nu平臺,該平臺擁有100%自主知識產權,充分展現了集團公司在關鍵技術領域的雄厚實力。
此外,國家能源集團還在儲能、氫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自主研發的全釩液流電池電堆、飛輪儲能、熔鹽儲能等新型儲能技術和項目落地實施,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在國能信控江蘇分公司生產基地,國家能源集團自主儲能模組生產量首次突破千兆瓦時,其一年可提供約6億千瓦時清潔電能,相當于減少碳排放量約16萬噸,能夠為超過20萬戶家庭輸送清潔、穩定的電力,對推動綠色能源應用、實現碳中和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需要處發力,2024年,一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在國能各產業加速kaiyun體育全站 Kaiyun登錄網頁涌現,一項項“國能創新”如浪花般奔涌,每每令世人驚嘆。
如果說“從0到1”代表著科技創新的原始突破,那成果轉化進入市場就是“從1到無窮”的路徑演進。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平,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的“關口”,也是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為將科研活動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確保科研成果能夠迅速應用于生產實踐,國家能源集團深化成果轉化和激勵機制改革。2024年,國家能源集團深度融入國家技術轉移體系,暢通企業內部成果轉化通道,加快構建“三位一體”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完善“科研院所+科技公司”產業孵化模式。
國家能源集團還主動與科研院所“攀親”“聯姻”。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綠色低碳能源和鐵路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面向社會發布39項聯合基金項目指南。與懷柔實驗室、西安交通大學共建聯合研究院。聯合中國煤科、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等單位共建煤礦智能化協同創新中心等7家協同創新中心,牽頭組建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等4家創新戰略聯盟。
科技創新不是“單打獨斗”,需要開放合作,形成強大的創新合力。國家能源集團注重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與共贏,通過技術合作、聯合合作等方式,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以往,一整列運煤車采樣完成后,傳統檢測至少需要8小時。而如今,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助力下,僅需2分鐘即可獲取檢測結果。2024年10月24日,國家能源集團攜手海康威視聯合研發的融合光譜煤質快速檢測技 kaiyun體育全站 Kaiyun登錄網頁術正式發布。與傳統化學檢測方法相比,該技術不僅通過率高、檢測時間短,在線檢測結果通過率持續保持100%,檢測時間僅為2分鐘,更為關鍵的是,它實現全程自動無人干預,取代了傳統制樣、化驗環節的復雜流程和人員操作。該技術已成功應用于煤炭生產、電力、運輸、化工等全產業鏈,對煤質的快速、準確檢測,大大提高了煤炭生產和運輸的效率。
在聯合創新的道路上,國家能源集團聚力踐行國家戰略、推進科技創新、完善協作機制和創新成果轉化,在系統性、體系化科研攻關上強強聯合,與各央企兄弟單位在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上同向而行、共同發力。
2024年8月21日,國家能源集團和中國石化獲批雙牽頭建設中央企業綠色氫能制儲運“創新聯合體”,聯合110余家氫能領域的技術骨干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協同攻關。“創新聯合體”充分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錨定綠氫制儲運環節中的關鍵問題,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構建先進創新生態,貫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推動氫能技術突破和產業化進程。
“科創+產業”加速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不斷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助力推動我國產業躍升,這就是今日之國家能源集團。
情深卷長終不悔,逐夢蘭臺再出發。科技創新永遠在登攀。2025年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謀篇布局之年。國家能源集團正全面發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正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國能支撐!
下一篇:山西電網2024年新能源裝機達到6189萬千瓦 綠電外送交易電量保持全國第一